Thursday, February 25, 2010

Taiwan's glove puppet show wows crowd







The stage performance was taken place at Tua Peh Kong Temple which is adjacent to my DAP Air Itaqm Service Center. It was showcase on the 5th and 6th of CNY.

台木偶到槟过年让大人小孩亲身体验

文章转载从光华日报:


台湾木偶到槟城过年,让大人小孩亲身体验如何操控它于掌中。

(槟城19日讯)台湾木偶到槟城过年,与大人小孩近距离接触!

年初五晚上,几十个精致可爱的台湾布袋木偶,赶赴亚依淡栳峇街的庙会神台上,集体呈献一场生动活泼的“台湾偶戏万花筒”表演,陪槟城的阿公阿婆和他们的孙儿们过年。

布袋木偶们的表情各异,身体语言丰富。有诙谐逗趣的跳加官、向观众丢糖果的福禄寿、耍杂技的小丑、腾空搏斗的武生、互相拥抱接吻的才子佳人。甚至还有一边抽烟,一边喷向观众的老木偶。


台湾布袋木偶师傅赖世安指导观众,如何让木偶复活起来。

面对木偶们全情投入的表演,司仪先生赶紧接过麦克风提醒台下张大嘴的小朋友们“回家后,千万别学他们。一旦发生任何事,木偶戏子们可不负责任。”

令全场更加High的是,剧终谢幕后,木偶们排排坐在戏台下更贴近观众。由台湾布袋木偶师傅赖世安、薛美华及“台原偶戏团”团主罗宾现场指导观众如何把玩布袋木偶。大人小孩轮流上阵,蠢蠢欲动的十个手指套上了布袋木偶们的“八月十五”,对着木偶们说“新年快乐”,重新找回了失落多年的传统文化根源和乐趣。

师傅赖世安及薛美华 台布袋戏新生代传人


木偶们排排坐在戏台下,让观众近距离看它。

布袋木偶师傅赖世安及薛美华2人从事木偶艺术表演活动多年,为台湾布袋戏的新生代传人。“台原偶戏团”将于年初六及年初七夜晚,分别在亚依淡栳街大伯公庙前及邱公司龙山堂举行的“新春文化庙会”上表演。

新春《台湾偶戏万花筒》活动由亚依淡区州议员黄汉伟服务中心主办。Noise Performance House、Ombak Ombak ARTStuduo及G酒店单位赞助。


黄汉伟州议员赠送纪念品给台湾布袋戏表演团及赞助单位代表。右起:罗宾、何小芬、黄汉伟及曽俊鸿。




GEORGE TOWN: Hundreds of people thronged the Air Itam Chinese Temple in Jalan Balik Pulau yesterday to enjoy the contemporary glove puppet performance by the Taiwan Puppet Theatre Company.
The show themed "A Sea of Puppets", was jointly organised by Service Center of ADUN Air Itam, YB Wong Hon Wai and two local groups -- Noise Performance House and Ombak-Ombak ART Studio.

Noise Performance House chairman Jason Ong Han Yee said the Taiwan Puppet Theatre Company also put up cultural puppet shows internationally in countries like France, Italy and Germany.

"We hope to start a joint-venture project with the company in the near future to showcase puppet shows for local entertainment."

偶戏万花筒 诠释春喜息

文章转载从光华日报:
报道:彭可晶 摄影:受访者提供

槟城-台北。台北-槟城。这两个距离甚远,气息甚近的历史古城,在热爱两地的文化人牵引下,在去年初秋,在台北城邂逅交融,透过“榴梿计画Part 1-槟城经验学习工作坊:活化文化资产的艺术创新手法”,让槟城文化在台北的天空下流动。今年春天,通过“榴梿计画Part 2-新春《台湾偶戏万花筒》”,台湾偶戏来到了春意浓浓的槟岛,把台湾最珍贵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的布袋戏送送到此地,让槟城人用眼睛耳朵享用一顿最“台北”的文化飨宴。

如果要说槟城和台北有何相似之处,只要随口问到过台北的槟城人,或者到过槟城的台北人,他们都会毫不犹疑地告诉你:就是那一抹莫名的相似气息...。这次把“榴梿计画Part 2-新春《台湾偶戏万花筒》”引进槟城的大马知名剧场导演林耀华就笑说:“是啊!其实就是这一抹相似的气息,那满街飘散闽南语的空间...所以,槟城是这次演出的不二选择地。”


年前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台湾偶戏之美》布袋戏演出,台湾传统布袋戏泰斗
陈锡煌师傅应邀现场亲自操偶,精湛演出让印度戏迷叹为观止。

入选台北国际艺术村驻村艺术家

2008年入选台北国际艺术村驻村艺术家,2009年到台北发展,目前为自由戏剧工作者,也与多个剧团合作演出及从事剧场教学的林耀华导演,于2008年与台湾国宝级布袋戏大师陈锡煌率领的台原偶戏团“结缘”,执导光影戏《卖番仔火的小女孩》,这出光影戏不仅在台北纳豆剧场演出,隔年还受邀在2009年台北儿童艺术节演出。

也因为这次因缘,让林耀华心里涌起一个念头,他希望有一天能把享誉国际的台原偶戏团演出的布袋戏,带回自己的母国,让国人也能够亲眼目睹这以台湾北部的传统布袋戏再结合在地戏曲、京剧技巧,并融合偶戏艺师、雕刻艺师、乐师及画家们的创意巧思,制作出的偶戏表演。

他表示,台原偶戏团每年平均在台湾与世界各地演出超过百场,成立10年以来,已经在三十几个国家演出,从中南美洲的热带森林、英国伦敦的皇家音乐厅及V&A博物馆、美国旧金山联合广场、柬埔寨的乡下、河内传统戏曲剧场、西班牙的米勒之家、荷兰十七世纪的教堂以及台北大稻埕的公园。

台原偶戏团参与过的艺术节更是不计其数,光在2009年,台原偶戏团就去过印度Ishara偶戏节、葡萄牙里斯本艺术节、日本静冈春天艺术节、法国Charleville Mézières世界偶戏节、相约北京艺术节、中国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

除布袋戏演出,台原偶戏团每年至少制作一档结合偶戏、音乐、视觉意象的现代戏剧演出,其中包括中法跨国合作作品《戏箱》、与土耳其偶戏大师及美国光影大师合作作品《丝恋》、与泰国乔路易斯剧团合作作品《猴子王》等。

林耀华说,很遗憾的,这样的精致文艺戏剧,竟不曾在马来西亚上演过。去年,透过槟城arts-ED和大稻埕台原艺术文化基金会这两个非营利性组织,藉着“榴梿计画Part 1-槟城经验学习工作坊:活化文化资产的艺术创新手法”,由槟州的文化工作者何小芬与曾玉萍亲自到台北去,在工作坊上发表与分享槟城乔治市的艺术活动、工作和口述历史的诠释心得。


台原偶戏团的戏码生动,不止大人爱看,连小朋友都看得入神。

把偶戏团带回槟演出

透过这次的交流,更让林耀华动念要把台原偶戏团带到槟城,让马来西亚人也能够感受台北的在地文化艺术。去年,槟州亚依淡区州议员黄汉伟行政议员一次到访位于台北老城区大稻埕的《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也亲眼目睹《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专属表演团队《台原偶戏团》的精彩演出,让他大为惊叹。这么一个巧妙的机缘,就凑合了这次“-新春《台湾偶戏万花筒》”在槟城演出的机会。

经过黄汉伟行政议员和林耀华导演的牵线,再由Noise Performance House和Ombak-Ombak ArtStudio的协力下,让这出原由台湾传统布袋戏泰斗,现任大稻埕偶戏馆驻馆偶戏艺师、台原偶戏团偶戏指导的陈锡煌师父针对外国朋友而设计《台湾偶戏之美》戏码在槟城上演。

这出目前更名为《台湾偶戏万花筒》的戏码,是陈师父感念偶戏在外国推广不易,便著手编了这出戏,里头没有复杂口白,却有生动情节,这样的表演型式让不谙闽南语的外国朋友,在偶师的巧手表演下,也能欣赏到台湾布袋戏之美。


大马籍的剧场导演林耀华把《台湾偶戏万花筒》布袋戏从宝岛牵引到槟岛。

林耀华导演说,由于陈师父年事已高,不便频繁出国,这次表演将由陈师父的高徒赖世安老师与薛美华老师任演师一职。这次除了在槟城亚依淡栳侾街大伯公庙连续两天演出《台湾偶戏万花筒》,也会在2月20日(周六)的《庚寅虎啸迎新春文化庙会2010》上演出。林耀华导演指出,在大伯公庙的两天演出里,除了为时一小时的布袋戏演出,演出过后亦有一小时的工作坊,现场观众可与赖老师与薛老师在现场互动交流,两位老师也将在工作坊上向观众介绍布袋戏文化,示范操偶技巧。

这个春节,让我们在槟城的天空下,细细体会有著浓厚台北气息的布袋戏,用台北的文化,丰富我们的春节吧!

演师简介

赖世安
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雕刻师父、台原偶戏团布袋戏演师、纳豆剧团雕刻师父

赖世安是现今台湾少数的木偶雕刻师之中,年轻且具有发展潜力的艺师,自学而来的偶头雕刻技艺,精致而纯熟。因迷上金光布袋戏而开始了戏偶的雕刻;高一时拜于台湾国宝级偶戏艺师陈锡煌先生的门下,成为亦宛然的子弟兵,更是当中唯一位主攻戏偶雕刻的。已完成的数百个作品,多元地含括了台湾传统布袋戏偶头、傀儡戏偶头以及义大利传统布袋戏偶的雕刻,近年来亦因应著各种新表演型态的偶戏作品,也创作了许多非传统形式且风格别具的戏偶。



薛美华
剧场界有“操偶之神”美誉的薛美华,把偶操作得栩栩如生。演出前,她会凝视偶的脸,直到和偶在剧中的角色融合。薛美华原是台湾复兴剧校毕业,10岁开端学京戏。后来却因缘际会进入“鞋子儿童实验剧团”,学习制偶和操偶,进而成为专业偶戏演员和导演。



台原偶戏团简历

偶戏原本就是台湾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在电视媒体的影响下,现代偶戏该如何吸引走失已久的观众群?关键因素除了创意,还是创意,基于此,《台原偶戏团》的每出戏都很注重故事情节的创意和剧情节奏,为的就是让台湾布袋戏发挥传统魅力的同时,大小观众都可以用崭新的角度来欣赏。

《台原偶戏团》是《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的专属表演团队,创团以来,念兹在兹于台湾传统偶戏的保存、推广及创新。该团制作人林经甫与布袋戏泰斗陈锡煌、汉学偶戏专家罗斌共同理出该团的创作原则,也就是对作品进行多层次的要求与探索,无论是编导监制以及每出戏的戏偶、剧本、音乐等都必需是原创,因而发展出台湾传统偶戏新的生命力。

《台原偶戏团》的招牌戏码如【马克.波罗】,是将意大利作曲家Mattia Peli特为此戏创作的二重奏与南管交错运用,现场由两位歌手献唱演出;【廖添丁】则放进台湾小调及歌仔戏曲牌;另外,愈受喜爱的【大稻埕的老鼠娶新娘】甚至配合真人演员说故事及西洋古典弦乐现场演奏等等,这些偶戏剧码不仅尽收台湾传统布袋戏的精髓之美,更融合东西方文化内涵,观众无论男女老少、老外台客,都很讶异于上述这些戏码在舞台上下所创造的绝佳创意氛围。《台原偶戏团》所带动的偶戏新风潮,近年来已在全世界得到了高度的肯定与激赏,成功地把台湾偶戏推上国际舞台。(资料来源: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


台原偶戏团参与柏林亚太文化周,他们于2009年10月10日在柏林Babylon剧场演出
《台湾偶戏万花筒》,当日演出场地涌进约400余名观众,现场观众欢笑声与惊叹声
此起彼落,对布袋戏大为赞叹。

《台湾偶戏万花筒》

剧情简介:“台湾偶戏万花筒”之剧情为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要叙述一位书生路遇不平,锄强济弱最后终于赢得美人芳心,全剧乃轻松讨喜之小品喜剧。“台湾偶戏万花筒”一剧乃针对未曾接触过传统布袋戏的人如外国人所设计的,亦可用默剧型式演出此为本剧另一特色,全长约40分钟。简单易懂趣味横生,透过演师五指精细的操弄,表现出生、旦、丑、杂等各类人物的肢体特色,及剧中所设计之小生摇扇、小旦梳妆撑伞、白阔抽烟、武术杂耍、跳窗等细腻动作表演,是引领观众一窥传统布袋戏堂奥的绝佳入门好戏。

No comments: